100%

至順鎮江志卷九

 僧寺 【 僧寺○(鈔本無僧寺) 案張氏鑑云卷十二宋武帝舊宅注云詳見僧寺門又卷十八馬薛里吉思注亦云嘗作七寺見僧寺類今考普照寺條下云在壽邱山顛宋高祖故宅也大興國寺條下云汝當興寺七又云此七寺皆起於公之心與張氏所引兩條正合蓋此卷之總目本作僧寺與卷十以道觀為總目其例正相似也】

自休屠金人入中國而佛像攸始白馬馱經止鴻臚而佛寺遂立歷代以來其教浸盛潤據江山形勝高僧寂士愛其幽邃卓錫建宇茲郡為多金焦甘露鶴林壽邱皆古剎也唐韓滉鎮浙西毀寺觀四十餘所後隨其好惡廢興不一國朝崇奉茲教以為華封之祝蠲其田租復其徭役故招提精藍遍於天下然而其閒有禪律講教之分住持有甲乙師弟十方之別攘競之風往往有之跡其丹青土木莊嚴像教綽有可觀蓋其徒有志故事獲竟成也今列其寺院庵宇之次以紀一郡之勝云耳

  寺

   本府

    帝師寺 【 帝師寺○(鈔本寺作殿) 案注中載蜀郡青陽翼記文云至治元年秋八月郡奉詔立寺祠帝師又云今上皇帝陛下復制詔立寺以祠則本作帝師寺可知(記又云其制度門廡殿堂有嚴有翼其室高明而宏深是殿與門廡堂室皆寺中之一地而非其總名矣)況上文敘云今列其寺院庵宇之次以紀一郡之勝云耳是此卷之子目但有寺院庵未嘗有所謂殿也然則殿為誤字明矣】

在范公橋東南南倉舊址也至治元年奉詔建蜀郡青陽翼為記 【 其文曰至治元年秋八月郡奉詔立寺祠帝師越明年五月寺成刻石紀績某官臣某承戒郡府謹拜稽首而志其辭曰維皇元肇造區夏字書未有創制在世祖皇帝時巴思拔帝師協贊聖謨爰始譔作本西番書綱紀音畫音以為宗而字有母輕重濁清損益降升母子根幹文生字成字約音傳四變而極衡從貫通其施弗窮於是刻之璽寶印符筆之詔令文議達書名於四方立學建官以訓以庸延祐三年六月先皇帝採摭群言博議朝著丕視功載錫之榮號作廟勒碑月謁歲祭通乎天下今上皇帝陛下復制詔立寺以祠恢宏厥制以致美焉維時郡達魯花赤中大夫臣朵兒赤實敬蒞厥事總管中議大夫臣毛莊暨同知奉議臣蕭處默府判奉直臣瞿仲推官承直臣李謙經歷承事臣韓郁知事將仕臣程郇照磨將仕臣許公正恪慎共億爰筮爰卜營於城南陬備物致用駿奔丕作分命錄事司達魯花赤臣伯顏丹徒縣達魯花赤臣亦的不花 【 丹徒縣達魯花赤臣亦的不花○(鈔本無此十二字) 案戴氏守梧云上文云分命錄事司達魯花赤臣伯顏下文云丹陽縣達魯花赤臣讚壽金壇縣達魯花赤臣羅里宰貳門內達魯花赤共有四人不應獨少其一考至治元年丹徒縣達魯花赤乃亦的不花此必傳寫者脫去也今從其說補入】 丹陽縣達魯花赤臣讚壽金壇縣達魯花赤臣羅里丹徒縣主簿臣教化各率其工若民以致事無敢後其面勢左山右河巿拱林衛雄秀而豐厚其制度門廡殿堂有嚴有翼其室高明而宏深凡屋五十畝其地四十九而有奇作二十有九旬迺成臣伏惟文字之興承天時行開物成務宓犧氏造書契沮誦蒼頡制字史籀作篆厥後茫昧變化古制既遠益微而簡冊日繁捷以為便唯王次仲作楷行於今今皇元龍興而蒙古文籍生焉於以飭政令殊徽號成一代之典文以新民之視聽因時制宜有古三重之道蓋帝命式於九圍而聖人作萬物矣法施於民祀有恆典欽惟皇元建無疆之基而帝師啟無斁之祀聖天子崇禮報功隆天重地猗歟盛哉臣不佞敢紀其實而為之銘曰皇世厥德玉帛萬國天地泰甯昭假上下敬禮和樂歲祀有恆顧惟帝師敷賁國華文學緯經誕降綸綍恭致崇極祠宇式營守臣欽若賦事獻功謹嚴度程翳翳町載墠載甓有砥其庭丸丸梓材載瑑載飾有巋其楹流川峙山開闔陰陽廣大高明以謹聖謨以奉嚴祀揭虔妥靈於穆神化維帝之澤而民之成庶明勵翼九功敘歌成樂物生迺秩迺文敬共明神是為德馨維此通祀社稷其制祉哉黎萌智聖文德維帝是式而師是承天祿丕建皇圖永貞繄時之亨勒銘金石皇壽萬億茂實英聲】

    甘露寺

元祐末焚尋復建歸附後至元十六年又焚主僧普鑑鼎建智本繼成之堂曰圓照閣曰圓通曰千佛天目山僧明本為記 【 其略曰按圖志寺建於三國甘露年閒至唐李德裕割地以闢其址宋祥符閒住山大沙門傳祖宣禪師乃國之舅氏欲遷寺絕頂郡守聞於朝得旨遂其志復賜今額及撥丹陽練湖巨莊以資歲入建炎閒厄於兵焰繼成於紹興至嘉定中住山祖燈振起化力大興土木而新之皇朝至元己丑寺復為勝熱婆羅門所攝住山普鑑大展宏規材與匠稱心與力侔碧瓦朱甍盪摩星月閱年代之既夥振斧斤之尤奢未有若今日全美而大備者也復增巿丹陽呂城膏腴田二十頃補其伏臘至大改元乞余文以記之】 天歷二年又焚智本遂移建山下 【 山下即淮海書院故址至順四年春乃始經營故址而締搆之視舊未能百一也】 多景樓在山之絕頂元符後因焚蕩再建然非舊址惟東面可眺三隅暗甚蠹齋周孚有詩譏之乾道庚寅主僧化昭徙立榜以米元章舊跡郡守陳天麟為記 【 其略曰多景樓不知其所始與所以名寺興於唐繇李衛公以後登北固題詠者皆不及多景樓當建於本朝無疑獨不知其歲月初為樓者誰也今樓中石刻有米元章詩且云禪師有建樓意故書禪師不載何名當元章時尚未樓而東坡先生熙甯甲寅歲自杭過潤與孫巨源王正仲會於此賦江天斜照傳於樂府不知與元章賦詩時歲月相去幾何豈有之而中廢耶或云熙甯中主僧應夫為之是皆不可知也考丹陽類集寺凡樓觀四雨華清暉凝虛多景其一也劫火之餘蹤跡難辨近歲有言於太守方公滋者指優婆塞之居為舊址公因至其所啟窗東鄉僅得圌汝焦石數山長江一曲則景固未嘗多也下臨峭壁岸稍稍壞難於立屋主僧化昭危之乃相地於寢室之西為屋五楹牓以元章舊跡登者以為得江山之勝蓋東瞰海門西望浮玉江流縈帶海潮騰迅而惟揚城堞浮圖陳於几席之外斷山零落出沒於煙雲杳靄之閒至天清月明一目萬里則是樓也安知其非故處不然亦足以實其名矣京口氣象雄偉殆甲東南北固瀕江而山聳峙斗絕在京口為最勝處昭蜀人也胸中不錄錄故於是舉為宜淳熙中耿守秉重修吳總領琚大書其扁曰天下第一江山】

    普照寺

在壽邱山顛宋高祖故宅也 【 潤州類集載見舊記】 至陳立寺名慈和 【 唐許渾張祐俱有慈和寺詩見二公集中】 宋號為延慶寺之上方先是泗州有僧伽塔紹興中寓建塔院於此以奉僧伽像名曰普照寶慶丙戌始植殿宇紹定辛卯然後門廡大備總領岳珂為記 【 其文略曰京口為淛右一都會金焦兩山者北固鼎峙俱有佛廬据其巔傑觀雄臺金碧晃輝晨鐘暮鼓鏜鞳應荅而又偏闤闠環江湖列剎櫛比緇衲之流肩摩袂屬蓋皆憧憧如歸矣壽邱介域之中坡阜纔數仞遺屋無十數楹在陳以後為慈和在本朝為延慶上方雖古蘭若而燬於兵火名存實亡維彼泗水有等慈師闡化前朝禔福民庶累聖尊其行錫以顯諡崇之塔宇自是始有普照之名道俗麇集築塔寺南而所謂龍華者相與依而事之殆與舊寺判而為二寺之蔬糧顧反資之以自給然則婁葺弗振因陋以居於浮圖氏之教初未至闕典也寺之主僧清顯者歷久授受經營二十年謂大雄之殿未刱伽藍之門未立奔走於里閈於舟車儲金繒募工師斤木坯陶銖積寸累前遺後承靡懈益堅而績大費宏迄未能如其所欲嘉定辛巳秋九月予弭節饟臺迄於今日歲息且一周目擊主寺之更易者曰智清曰至祥曰宗茂曰沖希曰矻矻不輟唯求貲繕材是圖是究最後沖希者以詩從予游閒進之席閒捐緡粟斥材費以助之使僝工自殿始以及於門廡繼復馳書近輔之嘗僚於茲地者蘇臺守吳淵及其弟嘉興守潛江陰守史嶲之旁丐諸聞見樂施共相其成殿高四十四尺縱廣五十尺耽如翼如像設畢具門與廡列左右備扃鐍又凡十有五楹自寶慶丙戌始植殿屋至於紹定辛卯蓋又六年而後竣事用述始末以貽方來】 舊有橫陳軒在方丈側今不存 【 取釋氏書吾於橫陳時味如嚼蠟之意】 龍華會在山麓 【 白衣善友焚修之所】 有大聖殿趙處士堂 【 每歲三月三日江淮之民相繼來此焚香設齋供甚盛數日而後已】 正宗閣 【 住持釋祖滿刱建】 楚山閣 【 吳興趙孟頫篆額】

    道林寺

在仁和門裏宋紹興閒創小庵後漸恢拓請丹陽廢寺額揭之 【 寺有石刻其略云寺建於唐乾甯二年在丹陽去縣五十里建炎閒廢弛不存紹興閒濠梁開福寺僧廣安置地於仁和門裏創白蓮庵後建為寺請丹陽廢寺額揭之】

    洪福寺

在長橋因勝寺之西宋乾道初創小庵後建為寺取金壇廢寺額揭之

    靜明寺

在還京門裏宋淳熙壬寅請金壇廢寺額建於此 【 舊寺在金壇縣東南九里】 丹徒縣丞錢德謙記 【 其文曰佛貴無為教貴有傳達磨西來隻履空歸彼視其形骸如泥沙糞土何假屋宇堂殿金碧像設以侈其居然佛教所以傳者固欲派派相承燈燈相續是必有所待而行有所寓而顯雪峰輥毬禾山打鼓以大願力建大道場居者見法見僧來者起敬起信精廬之設是不容已靜明舊金壇廢寺淳熙九年步帥劉公超請於郡移城西之僧惠稱廬焉其徒宗誾遊方於襄陽定慧得度出大願力建五輪藏諸天閣僧行有堂得度有次削髮凡一十一人未幾寢室丈室香積廚祖師堂宣明堂皆落成於是尼妙正繡羅漢諸天施之鐘磬幢旛香火瓜花種種莊嚴矣獨一殿未立誾慊然積累閱十載而就曳村堊土以身率之檀眾用勸規模井井一旦粲然爭雄於京口諸剎寺之未創或謂其地神光晃耀諸賢聖恍惚示現今果為大叢林茲豈偶然哉天下之事開端創始難自無兆有尤難茲寺之建使有地以為基有田以自給取材有所供力有眾而吾獨一身經畫之其功已不易易初無寸工輸僦地直閣基磨坊也藏基魚池也今幻為布金地矣佛相之人與之乎德謙不得而知也按寺經始於淳熙之壬寅竣於開禧之丁卯雲水方來眾常千指佛教有所寓佛法有所傳功尤難者也宗誾三山人寺雖開山於誾而推稱於祖又不遠三千里迎其師襄陽歸養然則誾之知本忘已抑吾儒所閒見者僧云乎哉誾欲以傳不朽乃以命予即所敘顛末志之今小師法海實為立石海事祖師謹甚崒堵之塢林木拱矣皆海手植也今於是又見其教之得所傳故并記嘉定元年春正月】

    靈建寺 【 靈建寺 花山寺○(鈔本此二條在靈濟寺後) 案上文梁廣寺條云在靈建寺東下文花山寺條云在梁廣寺之東則靈濟寺當在梁廣寺之前花山寺當在梁廣寺之後明矣今改正】

在東利涉門裏僧紹輝建請金壇廢寺額揭之 【 舊寺在金壇縣東南二十五里】

    梁廣寺

在靈建寺東寺內有五聖殿

    花山寺

在梁廣寺之東舊院在州東北花山因名偽吳順義七年建宋改名奉聖後廢有流寓僧作小院於後軍之西 【 咸淳志花山寺廢久矣有流寓淮僧將佛像移入後軍寨之西作小院】 歸附後至元閒徙建於此 【 院僧既得濂溪書院之田歲入頗豐遂大為寺於此】

    安聖寺

在登雲門裏宋紹興中創小庵後建為寺 【 路以西山扁名曰集賢承旨吳興趙孟頫所書】

    因勝寺

在府治之南三里唐大中六年建曰妙喜南唐曰慈雲宋元祐中尚書左丞蘇頌請為功德院遂名因勝報親院 【 蘇頌拜尚書左丞請為功德院乞以因勝報親禪院為額壁閒有集賢學士黃庭堅開堂疏石刻詳見雜錄】 咸淳閒重修 【 通判陳應新為之記石刻在佛殿側】 寺門外有石羊今不知所在 【 事見雜錄門】

    延慶寺

在巿南坊葛家巷宋景定五年住僧祖亮建移壽岳山下廢寺額揭之 【 延慶寺舊在壽岳山下建炎焚毀後其地為軍寨寺額尚存景定五年住持僧祖亮移額建於此】

    羅漢寺

在唐(土追)山下唐天復中安王 【 忘其名】 施果園為之朱建炎焚毀隆興中講僧崇習重建教授熊克為記 【 其略曰羅漢教院在郡西南一里唐天復中有安王者方志逸其名始施果園地為之郡介塹建炎初燬佛祠無尺椽紹興辛巳普濟大師崇習以妙法蓮花教來自行都邦人翕然鄉之明年壬午太守趙侯從諸山請延以法席師諗其徒曰先佛以教與善津度一切眾生京口實吳楚都會精藍相望中更兵亂禪院律社多復舊觀而羅漢院以教獨不振非付屬意也當以願力新吾道場於是披榛輂礫首創洞室作彌勒佛觀音菩薩五百尊者像以奉之乾道丙戌又創輪藏取修多羅毘尼阿毘曇祕典以藏之既而庫廩庖傳相繼以就歲在己丑遂創法堂以集眾僧堂以安眾方未經始也遺址半為民墨師戶曉以理甚不可者啗以利不待券而侵地畢歸且施物踵至而營繕之餘則錄淨人之勞使慧達慧通慧雲慧贊以次祝髮受具而善安者亦與焉】 舊有風漪軒 【 蘇庠有羅漢院風漪軒詩見京口集】

    彌陀寺

在車家巷至元十六年永嘉張氏捨宅建徐蘇孫捨田以供眾 【 蘇孫因祝髮為僧】

    報恩寺

在青陽門裏宋安撫使濮氏之故宅至元閒改創請城南廢院額揭之 【 舊報恩院在城南一里初為烈帝廟乾符中於院南別創新廟而改故廟為院後廢寺成因請舊額揭之】

    水陸寺

在文昌巷宋淳祐元年建

    靈濟寺

在登雲門裏至元十三年郡民倪億捨宅為庵請僧德真慧寶居之扁曰靈濟復充拓為寺後廢其徒普新普一繼成之大德十一年主僧智滿募緣重建天目山僧明本為記 【 其略曰靈濟祖師參馬祖之道神異罔測居大洪山垂五百年化風未泯殆慈化之普庵師也南徐靈濟寺主僧智滿持建寺之緣俾余作文以記謹按事狀寺居登雲門裏面山坐江開山無為法師德真習慈恩教已而入禪囑其徒慧寶擬結庵杜門勵精道業忽倪億夢異僧受銀爐書真寶二字扣僧以名曰善信黎明卜之周覺通乃曰今有師真資寶者奉靈濟為謹有結庵志善信即靈濟名也非化爾而何億聞其說捨宅為庵請真寶二師居焉遂以靈濟扁其精舍實至元丙子也尋而鼎新堂殿嚴奉像設公府改庵為寺癸未寶任寺責增建法堂靈濟殿等屋丙戌應金壇東禪之命其徒弟二人曰普新普一掌寺事有加先制大德丁未遷化即任之智滿自開闢迨今僅能具伽藍之體今則嚴奉有殿宴坐有堂習誦有室歲入有土四海水雲之延納十方龍象之交參勝利出生傅大宏遠目大千為靈濟一剎夫何忝】 堂曰第一義海 【 里人孫謀書扁】 亭曰一漚 【 僧明本書扁】

    萬壽寺

在中土門裏宋趙安撫之故宅也大德六年僧智和改創

    天王承慶寺

在登雲門裏梁天監中建舊名感慈院宋景定元年重搆殿宇

    惠安寺

在夾道巷本甘露寺下方浴院南唐保大中自惟揚迎旃檀瑞像於此 【 祥符圖經】 宋改今名 【 向文簡公以欽聖皇后賜燕人有功德寺曰資福在開封南渡初寺僧負其像至京口再創以廢額揭之向氏脊記并文簡像在焉】

    眾善寺

在叢桂坊宋周知府之故宅也舊在金壇縣之車村僧慧明移建於此

    保福寺

在府治南一里舊名本起宋改今額內有十院曰前大聖院 【 有佛指】 後大聖院 【 有舍利辟支佛腦詳見雜錄考古類】 寶公院 【 有佛牙】 新興院鐘樓觀音院東觀音院北觀音院 【 以上七院皆在寺內】 西觀音院 【 臨火炭橋巿河】 羅漢院 【 在清和樓巷西】 釋迦院 【 在清和樓巷東俱尼僧處之】

    大興國寺

在夾道巷至元十八年本路副達魯花赤薛里吉思建儒學教授梁相記 【 其略曰薛迷思賢在中原西北十萬餘里乃也里可溫行教之地愚問其所謂教者云天地有十字寺十二內一寺佛殿四柱高四十尺皆巨木一柱懸虛尺餘祖師麻兒也里牙靈□千五百餘歲今馬薛里吉思是其徒也教以禮東方為主與天竺寂滅之教不同且大明出於東四時始於東萬物生於東東屬木主生故混沌既分乾坤之所以不息日月之所以運行人物之所以蕃盛一生生之道也故謂之長生天十字者取像人身揭於屋繪於殿冠於首佩於胸四方上下以是為準薛迷思賢地名也里可溫教名也公之大父可里吉思父滅里外祖撤必為大醫太祖皇帝初得其地太子也可那延病公外祖舍里八馬里哈昔牙徒眾祈禱始愈充御位舍里八赤本處也里可溫答刺罕至元五年世祖皇帝召公馳驛進入舍里八賞賚甚侈舍里八煎諸香果泉調蜜和而成

【 舍里別 案張氏鑑云卷九卷十九並作舍里八今考卷九僧寺類大興國寺注載梁相記云舍里八煎諸香果泉調密和而成與此條注備蒲萄木瓜香橙等物煎造之語適相符合卷十九仕進類馬薛里吉思注云每歲貢舍里八見土貢類而此條正在土貢類其為一物無疑然其字或作別或作八者蓋蒙古等國語言譯音本無定字故傳記所述各有不同作志者既並載之今亦當並存之不必臆斷何字為誤也他如卷九般若院注之潑閭(張氏鑑云趙孟頫碑作潑閭潘昂宵碑作婆閭今案潑與婆一聲之轉)卷十三驛傳敘注之文不要兀歹(張氏鑑云卷十四作文伯要(角□)今案不與伯一聲之轉緩讀為兀歹疾讀則為(角□))卷十四元刺守之斡魯勸牙里(張氏鑑云勸當作歡見仕進今案勸與歡雖似傳寫之誤然二字皆從雚字得聲疑以聲相近而轉)及朵兒只(張氏鑑云卷九青陽翼帝師碑作朵兒赤今按只與赤聲相近)卷十九仕進之卓麻兒(張氏鑑云十四卷作卓馬兒今案麻與馬音亦相近)雖皆與本書前後文微有不同似乎未能畫一然疑以傳疑庶合不知蓋闕之義舍里八赤職名也公世精其法且有驗特降金牌以專職九年同賽典赤平章往雲南十二年往閩浙皆為造舍里八十四年欽受宣命虎符懷遠大將軍鎮江府路總管府副達魯花赤雖登榮顯持教尤謹常有志於推廣教法一夕夢中天門開七重二神人告云汝當興寺七所贈以自物為記覺而有感遂休官務建寺首於鐵甕門捨宅建八世忽木刺大興國寺次得西津豎土山並建答石忽刺雲山寺都打吾兒忽木刺聚明山寺二寺之下刱為也里可溫義阡又於丹徒縣開沙建打雷忽木刺四瀆安寺登雲門外黃山建的廉海牙忽木刺高安寺大興國寺側又建馬里結瓦里吉思忽木刺甘泉寺杭州薦橋門建樣宜忽木刺大普興寺此七寺實起於公之心公忠君愛國無以自見而見之寺耳完澤丞相謂公以好心建七寺奏聞璽書護持仍撥賜江南官田三十頃又益置浙西民田三十四頃為七寺常住公任鎮江五年連興土木之役秋毫無擾於民家之人口受戒者悉為也里可溫迎禮佛國馬里哈昔牙麻兒失理河必思忽八闡揚妙義安奉經文而七寺道場始為大備且敕子孫流水住持舍利八世業也謹不可廢條示訓誡為似續無窮計益可見公之用心矣因緝其所聞為記】

    甘泉寺

在大興國寺之側

    大光明寺

在丹陽館南元貞元年安馬吉思建

   丹徒縣

    龍游寺

在金山 【 龍游寺在金山○(鈔本此條在普照寺後) 案金山在鎮江府城之外龍游寺既在金山自當屬於丹徒縣不得與帝師甘露普照等寺同屬於本府矣下文平等寺(在江口坊正平山上)顯親勝果寺(在鶴林門外)長樂寺(在澗壁向善寺在城東北五十里)紹隆寺(在城東北六十里之五峰)法雲寺(在城東北六十里平昌鄉)永安寺(在登雲門外)永興寺(在還京門外)鶴林寺(在黃鵠山下)禪隱寺(在招隱山)竹林寺(在鶴林門外三里)普濟寺(在焦山)玉山報恩寺(在江口坊)資福寺(在義里鄉)上方寺(在崇德鄉)妙慧寺(在西嶽廟南)甯國寺(在鶴林門外半里許)昭慶報慈寺(在城西二里)普濟寺(在黃杜村)海會寺(在丹徒縣)顯慈寺(在五州山)崇惠寺(在丁角鎮)東霞寺(在圌山下)三山寺(在崇德鄉)四瀆安寺(在開沙)大法興寺(在通吳門外福田山)登雲寺(在登雲門外)普慈寺(在仁和鄉)寶城寺(在登雲門外一里)其地皆屬於丹徒縣不應與本府之寺並列今皆一一改正】 舊名澤心不知始於何時 【 或云始晉建武】 梁武帝嘗臨寺設水陸會 【 梁高僧傳天監四年武帝臨澤心寺設水陸會宋熙甯中有進士楊諤者作金山水陸因緣記引此事載於記中碑見存】 或云起於唐之裴頭陀 【 祥符圖經寺起於唐之裴頭陀而尚書孫覿上梁文有口萬川東注一島中分長江介吳楚之衝故剎踵梁陳之舊與祥符圖經頗異】 宋祥符五年改山名曰龍游天禧五年復名山曰金而以龍游名寺 【 咸平初澤心寺僧幼聰獻山圖詔遣內侍藍繼宗賜大藏經祥符五年詔改山名曰龍游天禧五年又遣內侍江德明就飾佛像給錢三百萬巿木修寺寺僧表求舊名詔山曰金山寺曰龍游】 政和四年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 【 政和四年七月乙未詔天下悉立神霄玉清萬壽宮鎮江府以金山龍游寺改建漕臣詹度總視工事徽宗親書殿閣等十名賜之為天下神霄第一】 郡守毛友為記 【 其略曰父老相傳先唐時嘗以為龍游觀已而為浮屠氏所有者幾三百年矣故金華楊氏洞天記曰中國洞天不載於名籍者尚多有之金山其一也蓋其前臨滄海卻倚大江獨立無朋以天為際風濤朝夕赴其吞吐日月晦明環其左右攙數州之秀於俛仰之閒而下盤魚龍之宮神靈之府蓋宇宙奧區古今勝處也則高真所庭逸士所廬天閟地藏千有餘年一朝巋然為海內琳宮之冠者夫豈無待】 南渡後仍為寺而厄於火淳熙中主僧蘊衷重加修創翰林學士洪邁為記 【 其文曰江自岷山而下歷巴夔湘楚包吞湔沬漢漾浯沅沱潛澧沔口淦巨川數十百演迆閎放薄於朱方極沛以大然後東入於海舉天下之水莫盛焉金焦兩山萃然天立鎮乎中流皆有大蘭若岧嶢其上古記謂紫金浮玉者是已浮玉處勢正如幽人逸士巖棲谷隱恐入林之不密故杭葦罕至而僧居觸事隨亦泯歇惟紫金超遙擅勝不復與同蕩然開關八面應敵所謂江心一峰水而千里潭月雙照雲天四垂真能雄跨東南二百州如宸章所表揭者千帆下來萬客鱗萃魚龍之所馮怙人天之所賓挹古今推稱無得擬議寺舊名澤心天禧中真宗皇帝感霄夢所底更為龍游飛白扁顏以賁方來室廬崢嶸概與境稱遭罹魔劫鞠為燼墟中興以還視力開葺軍帥劉寶奮營大殿幾成而厄於火明年郡守蔣及祖又嗣為之築於道謀旋即蠹敗淳熙四年樞密沈公复出治慨然歎曰吾行四方多矣未有如此剎者住山非本色人其可哉迺備禮撰幣延金華蘊衷師於焦山俾主張是舍寂而居囂去安而即煩人以為介介師不屑也遍行其疆悲智欻起自念已身逢此壞相亟倒空砵囊先眾募捨前所未及一切趨新展前資以安耆舊抗塔院以壯瞻睹壽坊經室庖浴廂榮易翳為明寬挈敞靚江濱故址隘而不舒累石拓基揵護榆柳作屋二十四楹中建亭命曰煙雨奇觀游土戾止洗亦儲清又措法施為後人買田十六頃唯雄殿尊居役鉅費侈居之六年而後敢議擇廉僧入閩即山伐木如約浮海歸命元龜而協謨節定星而揆日道充於內而跡彰於外其聲遠揚如谷應響施者唯恐不克豐其獻匠者唯恐不克既其巧度為崇五十有五尺為廣七十有四尺糜錢六十萬閱四寒暑而成廓如穹如輪奐華奕卻顧城闕根塵聿消移瞻海潮法音如在吳頭楚尾莫之與京功甫訖師移錫錢唐之靈隱邦人願有記使來謁當紹興之季戎馬飲江暴骨淮莽是時長老淨信誘化童隸收捨瘞藏予再奉使往來親見之為之啟於太上被褎寵而僧其徒二十人則予於茲山疑若有宿因者故書而不辭殿經始於癸卯之孟夏成於乙巳之仲春而記於丁未之秋八月實二十有四日癸巳云住持傳法僧淨全立石淮東總領吳琚題額 周文忠公必大二老堂雜志山在京口江心號龍游寺承平時極盛樓觀幾萬楹兵亂後十無一二紹興末復遭回祿以金使年例登賞官亟營葺之復不逮於前惟自歙州門過經藏屢經兵火巋然獨存當時歙人造此因名】 浮圖曰薦慈二 【 {浮屠曰薦慈二○(鈔本作浮圖二曰薦慈) 案如鈔本所言則浮屠有二其一名薦慈其一缺名今考乾隆鎮江志寺觀門金山寺條下云山有薦慈塔二嘉慶丹徒志寺觀門江天寺條下云(江天寺即此志之龍游寺乾隆志之金山寺)慈壽塔舊名薦慈塔多寶塔在山東妙空巖側明萬歷間僧明性建據此則宋以前金山止有薦慈塔二更無別塔明矣今改正}宋丞相曾布元符末為知樞密院於金山建塔報親遂請於朝賜額薦慈布有廬場七十頃在建康至是援故相王安石捨田蔣山例盡以施之為塔下香火資薦慈中廢淳熙初重建】 臺曰妙高 【 元祐初主僧了元立東坡有詩】 室曰楞伽 【 初張方平自翰林學士出守滁一日入瑯琊僧舍見經一函發而視之乃楞伽經也恍然覺其前生之所書筆畫宛然元豐末蘇軾過南都方平授軾此經且以錢三十萬使印施於江淮閒軾遊金山寺主僧了元謂軾曰印施有盡若書而刻之無盡軾乃留金山為書之了元使侍者曉機走錢塘求善工鏤板遂為金山常住其後印本流傳四方有傳至今者板不存矣宋乾道戊子龍游主僧寶印即軾寫經處為楞伽室焉】 堂四曰浮金 【 徐元用邀蘇軾同遊有詩】 曰雄跨 【 宋乾道初淮東總領洪适取孝宗詩中語揭之】 曰玉鑑 【 取翰林學士蘇紳詩僧依玉鑑光中住人在金鼇背上行之語揭之矣】 曰水陸 【 延祐閒兩建水陸大會佛海慈慧禪師住持傳臨濟宗臣僧應深撰碑集賢學士臣趙孟頫書其略曰皇帝纘業以來海內生民安安惟念墮墜下泉者罔克攸濟延祐改元二月乙亥嘗欽旨順母后以金山為水陸建始地特降侈儀修大齋會七晝夜溥用津利其感神光□燈頗與常殊明年八月丙戌乃再欽旨如元年例仍建水陸大會用追答內弼之勒於乎大覺聖人昔愍阿難請啟斛食教水陸要義已具蕭帝廣以法言宏於金山齋會典儀治著皇上今原是教所基復眷茲山益以宗說圓音兩崇無極之宏勳臣應深幸備灑掃罔竭涓埃謹以盛美形於聲頌被於金石庶俾幽顯得與見聞咸遂蒙福焉云云至治三年復建水陸大會僧應深復撰文刻石其略曰佛道巍巍三界具瞻皇化蕩蕩萬邦咸服皇帝有以克肖之乃詔有司如延祐元年例嚴備淨儀入金山古壇建水陸大會一七日始事以七月戊戌畢於乙巳用培社稷之鴻禧及津幽顯之多眾猗歟盛哉云云】 閣五曰化城 【 王安石僧仲殊皆有詩】 曰無邊曰金鼇曰奎文 【 宋高宗幸建康孝宗以元子扈從道由京城賦詩有云崒然天立鎮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郡守方滋刊石於閣下有記】 曰萬佛翰林侍講虞集為記 【 其文曰南徐古治限大江之(山耎)受眾川之委東趍而將至於海也其浸汪洋以無涯其流舒肆而莫止拳然有山中江以迎其衝者金山也山有佛祠始建於晉明帝時梁武帝著水陸齋儀親至其寺行之至宋真宗賜名龍游禪寺國朝至大己酉僧應深以天子之命主之兼畀以馬薛里吉思所據銀山東西二院且敕使修水陸大會如梁之儀延祐至治閒又兩敕建會如至大故事於是應深以辛酉之歲即寺之右建大閣焉上嚴萬佛之像下肖羅漢之容為位五百後五年今上皇帝潛邸之日由江引舟而親登是閣壯其締構雄偉而善深之為也出帑金成佛像千以贊之又三年皇帝既登大寶建元天歷三遣使齎名香白金往祠之山祇波神魚躍龍舞幽顯咸若應感著焉至順元年秋應深來朝京師十月乙未入見上奎章閣奉佛像以進上曰閣中萬佛已莊嚴乎對曰像具而未完已無金也上曰朕悉為若成之即出內府寶鈔五萬緡以賜之仍歸以羅漢莊陷江汰沙之田明日應深入謝曰臣僧請以萬佛祝萬壽願萬壽等萬佛上曰朕之崇佛豈私朕躬所願含生均被佛力因名其閣曰壽又明日敕學士臣集勒文以記之臣集聞諸浮屠氏之說曰充乎法界一佛身也何有於萬及其化現至百于億恆河之沙析為微塵尤不能儗豈萬可言因像設教取數於圓以表也臣請諭之以言今我聖皇運至善大慈之心位乎億兆萬民之上一念慮之善一佛之全體也一號令之善一佛之大用也一日二日已具萬幾至於歲時善積無數即佛之善非萬可計然則聖天子萬佛之施豈獨見於斯閣而已哉有生之類無閒遠邇小大知上之念已也仰而望之一一如親涵上之恩惠焉譬諸瞻日於天人各見日如日親已不知所見共一日也觀月於水人各見月如月親已不知所見同一月也散之諸有名之為萬歸之於無其實一佛也一佛萬佛也我聖天子一佛萬佛之所具乎一佛之壽已不勝紀積至萬佛其壽無量即壽即佛即佛即壽是故斯閣可得而名矣請書其事以諗諸來者而深之勤亦得繫於無窮焉】 亭六曰留雲 【 不存】 曰吞海曰回瀾曰觀瀾 【 宋寶祐四年主僧永茂重建】 曰煙雨奇觀 【 郡人陳從古書】 曰江淮一覽又有信庵在無邊閣之西 【 宋淳祐十年理宗御書二大字賜臣趙葵遂於無邊閣西創庵揭之】

    平等寺

在江口坊正平山上宋紹興中創小庵後建為寺請金壇縣廢寺額揭之漫塘劉宰為記 【 其略曰正平山在京口城西一里俗以正為烝平為餅謂名以形立若牛首雞籠然甚矣為山之羞也按京口三面依山闕其一以臨大江是山峙於江岸無崷崒之勢憑高而望不傾不倚式正且平若巨靈惡洪濤之洶湧遺此鎮壓則名固實之賓也無微辭隱義俚俗遷就音訓俱訛猶以澎浪為彭郎可歎也已山故無寺建炎初虹縣人王氏子避地來南振衣山椒識其當興既祝髮為僧更名祖華歲紹興癸亥杖錫重來訪地之主主者范氏素奉佛且曰是棄地也乞與不靳華始經理寺事越明年堂殿告成室處庖湢咸具乃因待制陳公桷丏名於府得金壇廢寺之額曰平等一傳而道圓復為門為殿為閣為藏再傳而法清又為堂為丈室凡向之室處庖湢皆斥而廣之清未老退閑今其繼者了宗復大為閣以為閱習梵唄之地中閒法修了明了海亦以甲乙相承迭為領袖雖淺於歷年咸無廢日用能使棟宇翬飛金碧絢爛來者目動神駭若御風乘雲游仙之宮嗚呼盛矣寺之盛宜有述以旌作古顧諉弗切會今駐劄本府御前水軍統制張侯邦達閱武江上便道入山問締建之由左右視無所取證訪知墜典侯既許施堅俾圖不朽清乃奉命來謁余文清故吾邑人其所介以為容者又所善也故不得辭】

    顯親勝果寺

在鶴林門外宋乾道中建高宗成肅皇后謝氏之功德寺后父冀王之墓在焉山門有流憩亭跨渠上寺有七佛像 【 詳見雜錄門考古類】

    長樂寺

在澗壁宋紹興閒建取金壇廢寺額揭之覺隱釋本誠為記 【 其文曰諫壁在京口之東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南六十四峰山酉崒騫翥至於江陰自漕渠已東岸江之山其脈皆祖於雩峰巋然奠其右而挹之寺直峰之麓而勢最得其勝蓋肇基者精於審度焉山之下為巿民居弗及干而為寺止一遊販聲利之跡弗至民俗帖然無囂囂僧簡而道益崇寺始乎宋紹興閒釋道方樹庵以憩四方包笠之行者舊無租入仰給於施予咸淳閒僧廣機以其父張氏之田四十餘畝來祝髮於寺儉蓄勤殖益至八百畝皇慶壬子又施餘貲為大殿為法堂為庖為庫役廣而費重歷十寒暑構而未完機以疾將化囑其徒智會會繼志而成之顧寺役之重且大者至是什已六七矣後十年僧智安建東廡又率守觀建西廡廣茂募眾力構鐘樓立塔七級肖靈山會十六應真象於殿德椿德淵建藏殿經閣善奇智壽各以己力并募施資立普庵象於東廡二力士於門造函經以庋於閣先是僧善應德明建方丈堂宇智安又加塗塈丹堊而甓其地冶巨鏞魚磬皿器寺所宜有悉備焉長寺香嚴以律其下且曰今完美茲室匪安逸是圖將奉象□為進修之地爾制限期以習禪誦崇戒檢以積梵行非公緣不聽輒出戶鄉之人士目梵宇之嚴靚僧徒之安集交相勸勉薦賄輸力起敬生信罔敢或懈嘗聞古僧制非守律若行無以為之近世禪林教苑租入鉅萬僧以千計至有憑豐裕而肆行悖律厥弊可以言既乎今寺之田為畝僅八百僧不盈二十而能持行粹潔勤心堅忍使邑居之人薰其善而樂從之是亦有道哉崇構梵宇莊嚴經象宜其為之無難也寺之僧廣茂智安來東吳謁文以記其事余嘉其寺規僧律頗合於古制故為記之將仕郎湖州路歸安縣丞俞希魯篆額當代住持沙門德椿為之立石】

    向善寺

在城東北五十里祥符圖經云宋將軍劉 【 亡其名】 捨宅為之唐會昌中廢咸通中復曰僧伽禪院聖朝改今名

    紹隆寺

在城東北六十里之五峰宋紹興中建取金壇紹隆廢額揭之

    法雲寺

在城東北六十里平昌鄉 【 舊屬丹陽縣】 唐大中五年名流水院宋改今額有唐所鑄鐘 【 詳見雜錄門考古類蘇庠有詩見京口集】

    永安寺

在登雲門外請城南廢寺額建於此 【 僧處之舊寺在城南二里許】 門外有聖井泉 【 詳見山水門泉類】

    永興寺

在還京門外經家灣北請金壇廢寺額建於此 【 舊寺在金壇縣東三十里】

    鶴林寺

在黃鵠山下舊名竹林寺 【 建康實錄宋高祖微時嘗遊京口竹林寺戴顒居黃鵠山竹林精舍】 宋永初中改今名 【 宋高祖即位後改名鶴林】 唐開元閒始為禪寺僧元素嘗主焉 【 元素事詳見人材門方外類】 時又名古竹院 【 唐李涉詩云因過竹院逢僧話】 宋紹興中更名報恩光孝禪寺咸淳閒主僧慶清重修當塗令繆君為記 【 其略曰鶴林山報恩光孝禪寺古竹林寺也訂之圖諜宋高祖微時嘗遊息寺中既即位改曰鶴林至唐開元法照師來主法席始為禪寺咸通十一年夾山會師繇此往參船子和尚故寺有夾山丈室紹興天子思報祐陵罔極之德迺易今額自時厥後住持事非有道行不在選咸淳丙寅古鏡師慶清自當塗隱靜山來居之其始至也事廢不舉地茀不芟棟撓梁枉垣斷級墮乃銖積顆聚以事營繕勿勤檀施甫期年葺三門經藏佛殿及諸像設費甚夥眾以為難師曰未也明年寢堂丈室祠宇寮院軒檻欄楯器具床座莫不畢葺又明年為庫為廡為庖為湢為圊為廬為垣為逵術百役踵興惟善法堂大役也未易謀師慨然曰舍是弗圖吾則不武乃倒囊砵鳩工選材悉力竭作未一年而堂成郡牧總卿趙公嘉其志特書天雨寶華四大字於是樓閣殿廡空翔地湧耽耽奕奕殆無遺功矣予聞而異之夫自浮屠氏之說以誘脅世俗疏抄筆句名曰化緣降氣低色何異道乞甚者攫資施之入而厚私橐尚肯散其所聚哉清師之風固可以愧其徒也云云】 君上饒人寺有杜鵑花世傳為仙卉云 【 詳見土產門】

    禪隱寺

在招隱山即宋戴顒隱居之地 【 元和郡縣圖志獸窟山一名招隱山即隱士戴顒之所居也寺內有戴顒碑宋崇甯甲申米芾所撰】 梁昭明太子讀書之所 【 寰宇記梁昭明曾遊此山讀書因為招隱山一石案古蹟猶存又有古井亦昭明太子所開云】 有增華閣 【 僧梅莊詩云松葉遙聯竹外家書樓猶掩舊增華石床風定茶煙冷不敢和雲掃落花】 萬松關 【 宋郡守李迪立於寺前并題扁於華表柱】 真珠泉亭 【 李迪創於山下】 玉蕊亭 【 宋總領岳珂有詠玉蕊亭詩】 又有廨院在西南一里

    竹林寺

在鶴林門外三里

    普濟寺

在焦山即焦光隱居之地 【 潤州類集舊經云焦光所隱故名光事乃見於人材門隱逸類】 建寺之始舊失其傳宋改今額 【 圖經不載始建歲月但云宋改今額僧了元自敘元祐三年春普濟庵之主者白大守楊公乞居此院】 舊有海雲堂善財亭景定癸亥寺燬於火主僧德瞋復建 【 景定癸亥焚蕩無餘寺濱大江良易撲滅其徒侵竊常住以充囊砵競護私財不為公家計不頃刻閒為之延燎隨易主首僧德瞋募緣起造輪奐一新郡守陳均嘗為之記】 浮圖一 【 寺舊無浮圖大德二年江浙僉省周文英渡江阻風不能濟遂許建塔於寺有頃風止果得渡江是歲乃捐己貲建塔及九年而後成時耆舊云焦山其形如龜不宜有塔及造塔掘地果得石龜數枚塔成之後寺事擾攘青囊之術其信然歟】 山頂有臺曰煉丹 【 舊傳為焦光煉丹之所】 閣曰寶連亭曰朝宗曰飛仙曰吸江 【 茲山與金山敵故金山面東為亭曰吞海焦山面西為亭曰吸江】 曰一漚曰江山偉觀

    玉山報恩寺

在江口坊即浮玉亭舊基至大三年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齊國公勃羅鐵木兒創建

    資福寺

在義里鄉

    上方寺

在崇德鄉

    妙慧寺

在西嶽廟南

    甯國寺

在鶴林門外半里許

    昭慶報慈寺

在城西二里偽吳順義三年置初名延壽宋改普慈 【 東坡詩普慈寺後千竿竹即其地也】 政和閒賜今額 【 中書侍郎劉逵請為功德院賜今額】

    普濟寺

在黃杜村偽吳乾貞三年鎮海軍司馬府城都軍使徐知諫建舊名資福宋祥符四年改今名

    海會寺

在丹徒鎮舊名尊聖後改今額 【 建寺之始圖經不載僧云天聖中改今名】

    顯慈寺

在五州山宋熙甯中建丞相陳升之守墳院也 【 熙甯乙丑升之再入為元樞時建此寺因請賜額】 其登眺之所曰日觀曰臥雲當時為山中絕景建炎閒徙山下 【 寺舊在山之腹升之手自裁定建炎兵火徙之山下非升之所定舊基也曾文肅公布客王律曾遊有詩見京口集】 歸附後田地為子孫所取寺因廢

    崇惠寺

在丁角鎮西內有三院中觀音院東釋迦院西大聖院

    東霞寺

在圌山下舊名顯孝褎親院

    三山寺

在崇德鄉

    四瀆安寺

在開沙本路副達魯花赤馬薛里吉思建

    大法興寺

在通吳門外福田山 【 亦也里可溫寺也】

    登雲寺

在登雲門外舊名福因智果院宋祥符末建即文肅公曾布之守墳院也 【 曾布初入相請建守墳院舊額】

    普慈寺

在仁和鄉

    寶城寺

在登雲門外一里

   丹陽縣

    普甯寺

在縣治南一里晉咸康五年內史王珣捨宅為之本名顯陽 【 其門西向故云】 唐改名朝陽 【 避中宗諱】 開元天寶閒重修 【 開元三年沙門義珣興復舊功未畢而化至天寶八年羅師生無雙目鑒物曲盡世以為得天眼命易以南向前臨巿街與沙門伯齊如亮等共力修葺】 咸通中建僧伽塔 【 盩厔縣令柴宿為記】 宋祥符中賜今額至和中僧守全載加繕葺 【 邑大姓洪氏為倡尚書祠部員外郎邵必大記】 建炎庚戌殘毀寶祐丁巳僧福山乃大興刱 【 建炎庚戌遭金人殘毀踰百餘年莫之復至僧神濟之嗣智覺銳意興刱未遑結架而化其嗣福山紹先志起於寶祐丁巳至甲子乃畢工宛轉十年粲然一新時丹徒士民華應奎等捐已貲而贊之從事郎黃震為之記石】 咸淳甲戌殿為雷火所焚 【 咸淳甲戌大雨雷震火起鴟吻兩殿俱燼數十年閒草創以庇佛像】 歸附後至元二十九年僧傳謙始撤鐘樓而新之浙西道勸農營田副使永嘉陳鈞為記 【 其文曰普甯寺晉王珣故宅也建炎兵火寺焚鐘樓獨遺一百六十有一年寺復矣樓將壓焉寺之三聖院沙門福傳與其徒宗謙以藥療人得穀粟絲帛衣不乏而食有餘曰夢想顛倒即幻為有四大本空何有非幻養幻焉用其餘乃出其資撤樓而新之邑人之有力者勼而相之落成謁記於于原古之有鐘也族鑄以金釁以牛羊華以蒲牢扣以鯨魚其中空其聲谹其音成始於鼓延作於伶倫至於垂而大之薄厚之制有鳧氏焉金奏之掌有鐘師焉古聖人設之以為治也五音以調五行以作天人以正君道以立萬物以昌故為聲之始為音之首為樂之長逮夫銘功烈以示子孫昭明德以徵無極而鐘為紀功之典矣佛馱跋羅氏之奏鐘也未之聞焉漢文帝時佛圖立明帝時摩勝以竺法蘭來經像舍利因鴻臚之寄也造室以為寺聚徒以行其教法復為重樓鳴以巨鐘以時其動靜一其進退而如鐘之教寓焉音聲所被冥苦暫休七日長鳴劍輪永息佛之願亦普矣雖鐘之設也異於古而其用也慈於人非虛也今復異於是凡寺之甲郡縣者有鐘焉而有司因之甲夜扣之一百有八人皆閉戶休息行於路者為犯夜有禁昧爽以前復扣之一百有八先行者為犯早亦有禁他寺無小大鐘虛設而不鳴樓或圯而不治不計也普甯於丹陽為甲寺鐘不得不鳴樓不得不治矣夫鐘所以立號也國家以號天下使朝作而暮息佛氏以號其徒使不失節度而循其宜鐘一也而用異焉用之異而旦暮之同旦暮之同而沙門之聽之不異也方其聽時聲來聽處聽往聲所聲聽往來互為客主及其悟也無往無來煩惱涅槃不相流礙不知孰之為佛乎孰之為我乎然佛非為已者也故其立教廣以周聲發於鐘大斯溥矣鐘寓於樓高斯遠矣使懸二肆以徒多縱入能而迅擊聞不十里教不數百人非佛之願也抑非寺之制也今之崇斯樓也其能溥佛之願者與記云記云名代以傳記云記云歲月以紀彼一瞬目觀之以耳此一聲鐘聽之以眼眼耳俱忘必有得於音聲之外者】 大德閒重建大殿泰定甲子增刱法堂 【 翰林待制馮海粟記】 丁卯又建方丈寺舊有十六院宋嘉定中尚餘其半曰釋迦曰三聖曰華嚴曰尊聖曰大聖曰地藏曰藥師曰熾盛光今止存釋迦大聖三聖而已 【 三聖即藥院也宋熙甯閒王君宜春日到寺詩云回廊深靜鎖春輝杖策看花信步歸穿樹鶯唬紅日永倚樓僧望白雲飛又云花褪瑤階雙鶴舞檜依瓊閣老龍蟠觀此可以見舊寺之勝】 香嚴寺在雲陽橋東唐天祐九年建舊名法果宋改今額 【 尼僧處之寺有慈氏菩薩聖像老尼相傳寺之西北角土中夜夜有光乾道閒命工斸土數尺之閒有大石龕菩薩像在其中疑唐武宗去僧徒毀佛寺佛像時所藏今三百餘年矣】

    昌國寺

在縣南三十五里延陵鎮唐大中初建佛殿甚古 【 寺有古鍾詳見雜錄門】

    雲臺寺

在青陽門外烏龜灣之西宋紹興閒建宗忠簡公澤之功德院也

    法雲寺

在縣東五十里唐天祐九年置

    廣福寺

在大慈鄉宋淳祐七年建移延慶寺內院額揭之

    崇福寺

在太平鄉

    祇園寺

在縣東南六十里東泊唐乾甯六年建舊名金園宋治平中改今額靖康燼於兵火景定三年重建

    延慶寺

在縣南三里譚莊宋嘉泰中僧皓始創庵於烈帝廟西紹定閒僧廣真徙今所請廢寺額揭之 【 嘉泰中有僧皓以士大夫遠寓叢林遊方至丹陽無所乎館遂與其徒廣真干好事者度地烈帝廟西築庵庭宇軒豁窗几明淨往來者多樂居之由是日事送迎不勝其煩乃徙於庵之東南三里地名譚莊謁於郡得寺廢額】 嘉熙後僧道坦繼成之 【 坦將家子俗姓單氏棄父澤出家戒行甚確藏殿山門經堂皆其所建】 妙果寺在縣東南七里竹村宋咸淳中創 【 咸淳中邑人蔣氏子棄俗出家創庵修白蓮後改為寺】 歸附後至元閒重修殿閣 【 至元中蔣氏賜號優曇和尚重建殿及閣】 大德八年僧普度募緣增廣為丹陽巨剎

    孝感寺

在縣東北十五里耿岡宋樞密邵安簡公之功德院 【 邵氏之後多有居寺旁】

    祇林寺

在縣西北十五里請金壇廢寺額揭之

    定善寺

在雲陽橋南一里宋淳祐中淮僧宗安置

    崇教寺

在縣北三十里即經山院唐建宋治平二年賜今額有雨華臺 【 舊嘗有僧講經於此天花散墜因以名臺】 金牛洞 【 詳見山水門】

    廣教寺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即沈山院 【 因南唐吏部郎沈彬為處士得名院之左偏抵堂百步而北有石壁其逕柏削然千仞若環翠屏即處士庵也陳輔之少時每至輒經歲始去有梁父吟牛角歌悲昔遊三詩題之壁閒今皆不存】

    梁寶寺

在縣南五十里丁橋西梁大同閒建

   金壇縣

    慈雲寺

在縣治東南一百步梁大同初廬陵王府兵曹周祥建宋改今額開禧中重修漫塘劉宰為記 【 其文曰慈雲寺建於梁之大同而金壇置縣在唐垂拱閒先後蓋百有五十年今郭內之寺三曰報恩興於久廢草創未具曰篤信在郭之隅建炎有旨專以奉故中書侍郎忠穆張公之祀其宅邑之中為眾所向者慈雲而已固宜棟宇日闢像設日嚴而渡江之初衣冠流寓梵唄息而家人爾汝陛級圯而雞犬睢盱其徒去之晨香夕燈灰寒燼冷開禧中承務郎趙君汝璔丞邑承直郎鄧君謙之徯新城次於里中乃相與謀欲遂改作保義郎趙崇謀登仕郎潘炳將仕郎唐大明進義副尉茅拱與路(王肅)段康民聞而和之僧法榮善慶如松祖賢奔走其閒金穀之施來者接武既勸相寓族各適有居乃薙厥蕪乃屏厥翳乃撤廟貌更其朽蠹而新之乃飾院宇聚其徒眾而居之院拆為四而虛其左之前以須來者外繚周牆中聳雙塔承平舊觀遠矣復還父老歎嗟兒童驚喜又以役之未竟而施之者之難常也歲以七月既望合眾建齋籍其贏以充費遂興兩廡餘五十楹峙其後為齋祭之堂雖庖湢之舍亦更新之既成而康民與僧如理妙信普應師逵來求余文以記余學孔子者於浮屠氏無考焉而康民閱再歲請不懈作而問事之顛末則自經始以迄於今蓋十六年矣而康民等汲汲然惟役之祇忘其寒暑之更鬢髮之改其持久不倦有如此者汝璔旋代去鄧趙潘路諸君與法榮善慶如松祖賢皆前死康民方盛推其功曰微夫人不及此其成功不居有如此者至於以其術自售而不丏於人以其贏為費而不私於已皆與他為浮屠學者不類故不辭而為之書 山門金剛工製精極】

    普慈寺

在縣東二十五里禮智鄉梁大同中置隋大業中廢唐長慶初重建

    報恩尼寺

在縣治東三百步梁大同初廬陵王府兵曹周祥建

    廣恩崇福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地名希墟乾道四年建故參政張綱之功德寺

    布金寺

去縣五十里大和五年建號龍泉在華陽巿後移於方山之二十一都改金布中廢嘉定改元故吏部尚書曾(日奐)再建

    同建寺

在縣東二里久廢

    延慶寺

在縣西諸里村宋寶祐閒僧了義率徒捨衣砵建

    同建寺

在三洞鄉

    崇福寺

在遊仙鄉

    法中平等寺

梁中書舍人袁興祖捨所居宅為之 【 興祖字道生勒碑紀實】 今廢

  院 【 院○(鈔本此下數葉皆在下卷)】

   本府

    三教辯正院

在小竹竿巷至元二十七年永嘉徐蘇孫捨宅為之 【 徐蘇孫永嘉人字垣翁祝髮為僧改名彌芝繼以舊宅為庵塑孔老釋像於內右丞史弼為書額曰三教辯正之院元貞元年總管百家奴為立三教坊】

    華藏院

在石(石達)橋北宋總領倪垕之故宅皇慶元年改創

    表善院

在崇德隅

    妙善尼院

在鶴林門裏至元十二年燬於火十三年重建

    福田彌陀尼院

在上河街南皇慶元年建

    戒德尼院

在化隆隅

    千佛院

在崇德隅舊在丹陽縣東北九里石羊子宋寶祐閒建 【 寶祐閒有尼僧德照自龜山來謁歐道者於庵邑人劉氏薛氏捨地結茅居之眾尼踵至共為屋數楹請本府廢寺額揭之】 今移於此

   丹徒縣

    延壽院

在郡西南唐時建 【 唐李建勳有贈延壽長老詩見潤州類集】 宋賜名普慈禪院今廢

    般若院

在豎土山巔至元十六年本路副達魯花赤馬薛里吉思即金山地建二寺一曰雲山寺一曰聚明山寺至大四年改為金山下院賜今名集賢學士趙孟頫奉敕撰碑 【 其略曰皇帝登極之歲五月甲申誕降璽書遣宣政院斷事官潑閭都功德使司丞臣答失帖木兒乘驛馳喻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曰也里可溫擅作十字寺於金山地其毀拆十字命前畫塑白塔寺工劉高往改作寺殿屋壁佛菩薩天龍圖像官具給須用物以還金山庚辰洊降璽書護持金山也里可溫子子孫孫勿爭爭者坐罪以重論十有一月庚戌都功德使臣海音都特奉玉音金山地外道也里可溫倚勢修蓋十字寺既除拆所塑其重作佛像繪畫寺壁永以為金山下院命臣孟頫為文立碑金山傳示無極臣孟頫不佞謹拜手稽首為文云謹按金山晉建武始立寺名澤心梁天監水陸法式成即寺營齋宋大中祥符改龍游名賜江南西津田及地山皇朝至元十六年也里可溫馬薛里吉思任鎮江路總管府達魯花赤建兩十字寺西津岡顛金山田地為也里可溫所奪歷二十有七年乃復得二寺為下院三方輝炤一峰中流益以壯偉乃作頌云云】 翰林學士潘昂霄又奉敕撰碑 【 略曰佛大矣法門不二如虛空無去來大千剎土應緣而現而其法門則一而已甯有二乎外此以為法非吾佛所謂法也金山古名剎屹乎大江中流勝絕天下江南諸山南來抵江而止巉岩對峙視中流之峰脈理融貫傾聳揖顧若外護然至元十六年也里可溫馬薛里吉思者綰監郡符勢張甚掇危峰秀絕之所屋其顛祠彼教曰銀山寺營隙為儕類葬區嘻西竺之道九十有六唯吾佛為正法以法之正容有邪有外耶今皇踐阼敕宣政臣婆閭等即寺故像撤去之倣京剎梵相朱金紺碧一新清供付金山住持佛海應聲長老錫名金山寺般若禪院舉域一辭歸誠讚羨集賢大學士臣李邦甯奏宜文堅示永遠翰林學士承旨臣旦牙答思承詔臣昂霄屬筆云云】

    華嚴院

在大慈鄉宋淳祐十二年建

    上生院

在丹徒鄉宋嘉熙三年建

    寶勝院

在崇德鄉宋景定四年建

    瑞相院

在高平鄉宋紹定閒建

    化生院

宋淳祐十二年建

    輪藏院

在大慈鄉宋嘉熙四年建

    彌勒院

在長樂鄉橫山宋嘉熙二年建

    彌陀院

在長樂鄉宋開慶元年建

    觀音院

在丹徒鄉宋淳祐十二年建

    釋迦院

在洞仙鄉宋開慶元年建

以上十一院並移延慶寺內廢院額揭之

    文殊院

在丹徒鄉

    顯慶崇福院

在三里岡

    大聖院

在官沙宋景定四年建

    崇惠院

在丁角鎮唐大中初建

水晶院擇勝院報親院下會觀音院大慈院並在高平鄉

鶴林院叢秀院昭慶院思敬院報親院崇恩院長山順甯院石馬奉慈院並在義里鄉

德善院顯親院妙智院薦福院大聖院上善院千佛院並在大慈鄉

觀音院時思院大聖院並在崇德鄉

妙惠院甯國院長山興雲院無違院淨土院慶仙院思敬院崇聖院並在長樂鄉

單巷觀音院赤岸崇敬院奉先院柵口奉先院經藏院並在洞仙鄉

   丹陽縣

    廣福院

在縣東二里觀音山舊名觀音院宋治平末賜額壽聖隆興中改今名 【 院有古錢詳見雜錄門考古類】 景定閒僧祖權修 【 先是院多竹木景界清幽淳祐年閒有僧普洽住持斧斤之入不時棟宇之壞不葺幾於廢院景定閒淮僧祖權不茹葷飲酒戒行頗修入院之後期復舊規貢士蔡逢為之倡重(土瓦)藏殿云】 歸附後至元中僧普賢復加興刱有一碧萬頃亭 【 亭面湖舊名湖光嘉熙閒改今名丞相吳潛書扁副端立庵章琰記】

    孝感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樞密安簡邵亢之功德院

    戒珠院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蕭塘港之北舊名皇基梁刺史王僧辯建 【 按建康實錄梁武帝大同十年幸蘭陵於皇基寺設齋又按通鑑丹陽宏氏自湘江濱買巨木東下刺史王僧辯誣之以盜沒入上方為武帝造此寺父老云武帝墓在其下梁碑事見雜錄門】 唐改名皇業 【 避元宗之諱】 宋改今名

    崇教院

在縣北四十里即經山院

    廣教院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即沈山院

    植德博施院

在縣東北四十里宋參政忠惠公翟汝文之功德院

    三聖院

釋迦下院並在縣巿

    普賢院

在縣東南十二里青陽邑人為侍郎湯東野追修之所

    智寶院

在縣西二十里都官村

    菩薩院

經藏院並在縣西南三十里壽安鄉

    大聖院

在縣東二十七里陵口居士鍾宗悟建 【 宗悟建昌太守鍾公穎之族姪也舍俗出家得蕭氏捨寺基結屋居之每日緣化度僧徒十餘人捐家產作常住創建寺宇近歲住持德鎮經緯頗密輪奐一新】

    道林院

在縣東北四十里唐乾甯二年僧行員置天祐賜額

    崇福院

在縣南四十四里季子廟側

復福院旌孝院顯慶院嘉山真珠院並在永濟鄉

寶光院龍竿廨院董巷大聖院並在仁信鄉

崇慶院三仙院昌福院大慈院並在練塘鄉

普化院新遊院地藏院圓通院麥埤大聖院並在太平鄉

崇德院前周大聖院下莊觀音院並在壽安鄉

白蓮院延壽院廣惠院天王廨院岳祠大聖院越塘大聖院並在石城鄉

橫塘大聖院在高牧鄉

東(田翏)大聖院在桂仙鄉

存心院柵口廨院並在永和鄉

   金壇縣

    篤忠顯慶院

在縣東三里唐光啟中建舊名新興宋建炎三年中書侍郎張愨請為墳院賜今額

    靈建塔院

在金山鄉

地藏院聖僧院尊聖院藥王院並在縣巿

新興院西禪接代院並在三洞鄉

真如院崇先院持愛院福緣院邢塢接待院並在遊仙鄉

新院福先院興福院萬安院並在登榮鄉

彭城院在上元鄉

妙法院廣惠院顯慶院並在孝德鄉

福善院在大雲鄉

  庵 【 庵○(鈔本此下數葉亦在下卷) 案上文僧寺敘云今列其寺院庵宇之次是此卷內有院亦有庵也張氏鑑云自三教辯正院至單巷觀音院皆係僧寺不應入道觀門此必舊子目分院庵等類傳寫者混並之也嚴氏元照亦同其說蓋三教辯正院以下為本府之僧院(三教辯正院在小竹竿巷表善院在崇德隅妙善尼院在鶴林門裏福田彌勒尼院在上河街南戒德尼院在化隆隅千佛院在崇德隅皆錄事司所統之地)延壽院以下為丹徒縣之僧院(延壽院在郡西南般若院在豎土山巔顯慶崇福院在三里岡大聖院在官沙崇惠院在丁角鎮其餘諸院散在各鄉皆丹徒縣所統之地)和光道院以下為本府之道院(和光道院在大市坊北祐聖道院在小圍橋西報親道院在斜橋南大隱道院在化隆隅捲篷橋北真武道院在柏家橋北安定道院在范公橋西慶真道院在大圍橋西崇真道院在還京門裏崇福道院在鶴林坊奉真道院在西花園巷皆錄事司所統之地)拱真道院以下為丹徒縣之道院(拱真道院在還京門外義里鄉敬真道院在高平鄉三仙道院在仁和門外丹陽道院在定波門外三茅道院在登雲門外寶蓋山皆丹徒縣所統之地)廣福院以下為丹陽縣之僧院集真道院以下為丹陽縣之道院(張氏鑑云丹陽縣道院惟有集真道院一處今檢乾隆鎮江志寺觀門丹陽縣內惟凝真觀條下云舊名集真道院此外諸觀舊名道院者甚少則非此志有脫文矣)篤忠顯慶院以下為金壇縣之僧院真惠道院以下為金壇縣之道院(張氏鑑云金壇縣以下皆非道院今檢真惠道院城隍三茅道院上元道院嗣真道院崇真道院佑聖道院皆在金壇則不得謂金壇無道院矣)今將僧院移入此卷寺類之後而道院仍列下卷觀類之後以免混淆至於龍華庵以下為本府之僧庵(鈔本龍華庵前有本府二字)清真庵以下為本府之道庵(清真庵條下云今為三茅元符宮下院守真庵條下云女道士吳氏捨宅建垕德庵條下云女冠處之元通庵條下云道士袁志清建通真庵條下云女冠處之又有全真庵五全真女冠庵五皆道庵之證)報親庵以下為丹徒縣之僧庵(鈔本報親庵前有丹徒縣三字)高莊吳墳庵以下為丹徒縣之道庵(就中通真庵全真庵皆道庵之證且洞仙義里丹徒三鄉之僧庵已見上文則此為道庵明矣)大同庵以下為丹陽縣之僧庵(崇真庵以下為丹陽縣之道庵崇真庵既是道庵之名而都官庵條下云女冠處之尤道庵之證且太平桂仙永濟上德等鄉之僧庵已見上文則此非道庵而何就中三山庵在練湖北華墅其地屬於丹陽縣鈔本誤列於丹徒縣道庵之後今改正)施水庵以下為金壇縣之僧庵(鈔本列於丹陽諸庵之後今檢施水以下諸庵或在三洞鄉或在登榮鄉或在上元鄉或在大雲鄉或在孝德鄉或在唐安鄉或在遊仙鄉其地皆屬於金壇不屬於丹陽茲特改正)禮真庵以下為金壇縣之道庵(就中禮真庵常靜庵既是道庵之名而唐安大雲登榮孝德三洞上元遊仙等鄉之僧庵又皆見上文則此為道庵無疑)今將僧庵移入此卷院類之後而道庵仍列下卷道院類之後以歸畫一】

   本府

    龍華庵

在仁和門裏天福山至元二十四年都統張捨宅基建 【 圓明虛徹禪師如慧明山住持其弟子普甯普度相繼營葺門逕迂僻竹樹幽茂城巿之山林也】

    慶壽庵

在文昌巷

    大圓庵

在仁和門裏

    普應庵

在竹竿巷內大德九年建

    圓覺庵

在皇佑橋南至元二十七年建

    白蓮庵

在靜甯隅

    妙覺庵

在上閘西

善德庵顯揚尼庵並在踐教隅

圓通庵法雲尼庵並在臨津隅

千佛庵常樂庵釋迦庵觀音庵並在崇德隅

龍王庵淨明尼庵並在還仁隅

    廣惠庵

在大圍橋東巷內 【 庵中有土偶名黑哥哥居民失貓禱之多應今俗呼為黑哥哥庵巷亦以此得名焉】

    法華尼庵

在果子巷

    乾明尼庵

在布袋巷

   丹徒縣

    報親庵

在崇德鄉白兔山宋開府詹文守墳庵景定中詹氏子孫建初名報德歸附後毀於火庵僧靜慶等重建改今名江山縣尹俞希魯為記 【 文曰潤之屬邑曰丹徒去城東南十五里山曰白兔宋開府詹公文及其子資政公度實葬焉景定中諸孫始創庵舍於墓塋之左而扁曰報德置田地若山七百五十畝有奇以贍其庵之僧徒俾奉祠事至於今七十餘年矣皇元崇尚釋氏教至元庚寅令民占籍凡土田之隸於僧者咸蠲其租入是庵之業亦與焉越七年當元貞甲申詹氏子孫之貧者輒以其田鬻於人又十有四年庵罹回祿之變華榱巨棟蕩為墟莽遺址畝僅三十餘僧淨慶德法遂共以錢貿其地於詹氏迺營迺度迺建堂宇門廡庖湢整理舊緒紹朴崇廣實左右之慶號雲翁本四明定海張氏子法其母弟朴其季父廣其兄之子也因為祠以奉其祖考而詹氏之祀亦不忍廢迺易其名曰雲翁報親庵慶既化去法又罄其衣砵之資銖積寸累月滋歲益垂二十年得田地山園以畝計者四百八十有五內割田地畝五十入因勝寺常住用充淨慶忌辰之供餘產則庵之僧師弟子甲乙相授具詞有司申嚴約束一日吾友王君彥明來致法之言曰惟詹氏之先以安業畀吾徒使守墳墓而其後昆罔念陵遲隳廢靡有孑遺吾惕焉疚懷惟香燈之無續是懼辛勤夙夜以有此屋田租雖微官賦之餘粗給(魚干)粥他日吾嗣崇廣將次第以傳永久顧創始之惟艱思守成之不易願記顛末庸示來者余曰噫嘻鉅家大室豐斂厚葬自以為與山川相悠遠然不一再世而其子孫弗恤視其木思以為薪登其壟思發其藏者蓋比比也今浮屠氏視其身猶電露而茲庵也慶作於前法述於後堂構菑穫以貽厥嗣而又能親其親以及人之親則其於為人賢不肖何如也姑述梗概俾繼夫後者觀之庶幾有所儆焉】

    龍華庵

在鶴林門外勝果寺側

    德雲庵

在丹徒鄉即宋制置邱崇之守墳庵

    崇教庵

在高平鄉

薦福庵報本庵靜明庵五聖尼庵寶蓋山觀音尼庵並在義里鄉

報親庵釋迦庵奉聖庵奉祠庵廣慧庵彌陀庵圓通尼庵寶相尼庵並在丹徒鄉

思敬庵忠孝庵時思庵彌陀庵慶豐庵釋迦庵觀音尼庵崇慶尼庵上生尼庵並在大慈鄉

譚城庵榮顯庵並在平昌鄉

大聖庵奉聖庵並在長樂鄉

    時思庵

在洞仙鄉南莊單巷即宋知縣張知剛守墳庵嘉熙丁酉建 【 按張氏家譜張藏英范陽人事周世宗以武功顯官至瀛州團練使贈靜江軍節度使子裔裔子鑑宋樞密直學士工部侍郎鑑子士燮尚書屯田員外郎子禧禧子知剛知溧水縣徙居丹徒卒因葬於此子讜讜子邦大孫德秀具附焉】 歸附後延祐戊午其孫大興撤而新之 【 德秀之子大興大興子輔之成之祐之傑孫琥璘瑞瑛瑋玨奉祠】 金沙韋昇為記 【 其略曰張氏之先自太尉奇節聞天下澤被後人支分派衍徙居潤之丹徒縣南莊單巷者其裔也宋嘉熙丁酉築庵所居之傍扁曰時思有元延祐戊午其孫撤其舊而新之考室子堂光前燾後其為敬親一也蓋嘗求命名之義矣雨露既濡春之時也霜露既降秋之時也孝子之心怵惕悽愴其有不思其親者乎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所樂所嗜而禘嘗之哀慕之在家為廟在墳為庵皆其所也先儒謂今人惟先有死其親之心故親之音容志意無復存於念慮閒烏乎如是而望其敬之心不衰難矣哉此時思之名所以立也溧水宰知剛五世孫仁齋處士大興因斯庵之未備早夜以思戚然而悲悉其力而完美之可謂不儉其親矣後山思亭記謂賢不肖異思其慮患垂戒覽者為之流涕張氏子孫多賢後必無異思余可亡言也自曾高而上忠孝傳家世濟其美正在後人余不能無勸耳云云】

   丹陽縣

    大同庵

在上德鄉延祐四年邑人齊山書院山長蔣鈞建西天目山沙門明本為記 【 文曰南岳石頭詰老龐日用事答以日用事無別且語時不是默時行時不是坐時安有無別之理哉蓋心神穎悟見越常情一道虛融萬緣絕待轉歸日用政不加排遣而無別之旨炳然獨存千聖不能掩也大同庵乃丹陽彝庵蔣君為幻住老比邱明本之所建也君世居桐村庵距村三里許謂素有結庵之志今適遂焉實延祐丁巳春正月予既命斯名復為之記原夫迦文之鷲嶺飲光之雞足達摩之熊耳嬾融之牛首雖後先千餘歲其步驟標致詳略不同要其所歸乃所以大同也豈惟佛祖然淨法界性在大同大在人同人在物同物至若三教九流之雄唱百氏諸子之元談與夫長岡之松風野田之麥浪暮雲接遠山之色疾雷震大江之聲六戶未扃一榻危坐清燈不夜古鏡無塵耿耿禪光照映今古非動非寂無自無他了不知其同而無所往而不同也昔毘耶離城金粟長者宏不思議解脫神力嘗以一默與三萬二千開士入不二法門遊戲迨今閒不容髮今譚老龐之無別翻毘耶之不二證斯庵大同然固然矣而未能忘情於能同所同之表者欲見庵中主人門外垣牆不翅三十丈之長且遠也翰林承旨趙孟頫書】 庵門之東鑿地得泉號西來井明本復為銘 【 序曰少林遠逾數萬里西來而直指人人本具之道道若泉之在地無處不遍也大同庵既成庖人乏水而汲諸鄰彝庵居士慮其憚於往汲乃命工鑿井於門之東三月一日破土日鑿十尺至四十尺有泉隱隱自西而來又四日甃成禪者引綆以探之三盈其一矣首捧一甌以奉吾佛清甘香洌若甘露之自天降因名其泉曰西來蓋不昧其所至之方也當泉之未至也視之窅然深邃懍懍將壓孰不險之井工不惟無所畏而益加勇銳之力若與泉有約而必於所遇也人之求道能積日累歲猶井工之深入無畏其不與道會者吾不信也禪者請銘因為銘曰泉之在地道之在人配之大同鑿土深入勇銳無怯克成厥功四十尺下有泉西來洩洩溶溶其體既重其氣益冽且盈且豐以沃吾渴以浣吾頰所需而充以(木太)直指趙州庭柏如空合空泉依幻湧幻復名泉非始非終咨示諸禪西來一滴萬派同宗勿汙勿壅朝探暮汲如保厥躬惟庵與泉若內外護永播元風延祐丁巳三月甲戌吳興趙孟頫書】

    奉先庵

在仁信鄉之南山宋紹興閒中散大夫胡氏建仍舍田以供眾

    致敬庵

在呂城鎮北劉家橋泰定元年土人諸葛士銘建仍舍田以供佛

    萬壽庵

在縣巿

    光遠尼庵

在永濟鄉

    報恩庵

在後彭村延祐四年里人束德榮兄弟同建江山縣尹俞希魯為記 【 其略曰束氏世居南陽宋嘉祐中徙潤丹陽之三城迨今幾三百年子孫蕃衍蔚為望族距三城之東七里曰後彭川平土曠岡阜棉絡松柏鬱鬱叢茂則束氏之墓之所在也墓東南三十步舊有廬湫隘不足以陳俎豆一日仲氏謀撤而大之伯季議克合乃闢新基拓故址建堂五楹挾以兩廈東西為廡十有二庭前立山門中構佛宇修廊旁翼崇墉外繚肖形奉先左右有室齋房庖湢靡不畢具仲氏復捐已帑增以塑繪於是坐列靈山壁湧淨土狻獰象豐旛幢晻靄山示水靈窮狀極巧金碧丹堊種種莊嚴鐘鍠鼓鏜震眩觀聽經始於延祐丁巳訖工於泰定丁卯延陵僧可證俾主祠事割腴田百四十畝松山三十畝以廩其徒又益田若山二十畝以給繕葺之費若成之日召諸子弟諭之曰家之興廢靡常子孫之賢不肖難保今先隴旁地吾兄弟既為壽藏他日亦爾子孫歸全之所田若山之贍僧者當畀之常住以永終是圖餘田則吾兄弟歲以次掌斂所入以供時祀常規待賓不過湯茗蔬食茹葷飲酒非所以崇修祈之道儻庵僧弗謹凡吾子孫舉得而責之甚則易其人耳子孫或妄有覬覦以墜厥緒凡吾宗族暨庵僧舉得而懲之甚則聞於官庶使來者知懼不負吾兄弟創始之初心也鄉黨聞而韙之鳴呼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傷哉貧也啜菽飲水盡其歡斂形還葬以為禮是豈人子之所願哉力足以有為財足以遂志事亡追遠苟可以求諸幽者宜亦無所不至此釋氏之說所以行於世而孝子之心不為是恝也嘗諷廣微南陔篇未嘗不三復興感然則束氏家訓蓋有所自云】

    報德庵

在永和鄉

仁壽庵衍慶庵普壽庵圓通庵並在桂仙鄉

大聖庵甯壽庵永福庵漢王興聖庵九源上壩兩莊庵並在太平鄉

善慶庵龍禧庵邵道庵並在上德鄉

顯福庵崇報庵致思庵並在仁信鄉

   金壇縣

    施水庵

在三洞鄉

    永思庵

在登榮鄉

    主敬庵

在上元鄉

善繼庵報德庵並在大雲鄉

致嚴庵梓陽庵並在孝德鄉

觀音庵祥符廨庵大聖尼庵並在縣巿

昭德庵敬德庵施水庵桂墅庵並在唐安鄉

薛義庵萬松庵大致嚴庵並在遊仙鄉

丹徒盧鎮瀾潤州校字